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_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_激情 小说 亚洲 图片 伦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

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

2023年水稻中后期防災減災促生長技術指導意見

發布時間:2023-07-24

      當前東北水稻處于孕穗至破口期,中稻多處于拔節孕穗期,晚稻處于移栽分蘗期,正是積累有效穗數、搭好豐產架子的關鍵時期。目前,全國各地陸續進入盛夏季節,災害天氣發生頻率高、影響范圍廣。據氣象預報,7—8月我國氣候狀況一般到偏差,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,階段性強降水、暴雨洪澇、高溫熱浪等災害較重。為科學應對當前洪澇災害和高溫熱害,做好后續水稻防災減災工作,要以“及時制定預案、以水控旺降溫、施肥促壯提產、科學防病治蟲、適時收獲保產”為重點,落實技術措施,構建健壯群體,為實現水稻豐產豐收打好基礎。 

      (一)抗高溫干旱。一是適時灌水降高溫。對處于穗分化期的水稻,及時復水,適當灌深水降溫,減輕高溫對穗分化的影響。對進入抽穗期水稻,若高溫天氣持續不退,通過田間灌水調節冠層溫度,勤灌勤排或串灌,降低田面溫度,避免高溫造成花粉敗育、降低結實率。二是抓緊蓄水防干旱。積極利用降雨天氣,做好蓄水保灌工作,應對后期可能發生的干旱等氣象災害。對受旱稻田,充分利用各種水源及時補水,有效調節農田小氣候進行降溫,避免高溫干旱雙重脅迫,促進生長發育。三是葉面追肥促結實。對蓄留再生稻的頭季稻、抽穗齊穗期的一季中稻和雙季晚稻,高溫過后葉面可噴施0.2%磷酸二氫鉀溶液、3%過磷酸鈣溶液或植物生長調節劑,增強植株抗逆能力,促進籽粒灌漿,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。對高溫影響后期結實的田塊,根據當地溫光資源適時割茬蓄留再生稻,適當追施氮肥,促進低節位休眠芽分蘗成穗,彌補產量損失。 

      (二)防臺風洪澇。一是加強監測預警。加強與氣象、水利、海洋等部門的溝通會商,密切關注暴雨分布和臺風形成、移動路徑,以及災害發生動態,及時發布預警信息。二是培育壯秧防倒伏。對處于拔節期的中稻,要搶抓當前有利天氣做好排水曬田工作,促進根系深扎,為后續壯稈防倒伏打下基礎。雨量明顯偏多地區,可適當落干田水,采用“干濕交替”降低群體濕度,提高抗性。三是疏通渠系防降雨。及時疏通灌排渠系,平時灌水以不缺不灌、缺則少灌為原則,最大限度為強降雨預留“蓄保”空間,便于度過短時集中雨量高峰,達到實時“泄洪”效果,避免強降雨可能造成的局部淹澇災害。四是災后及時田管降損失。對受澇田塊,及時分次排水,結合洗苗輕露田,每畝補施3—5公斤尿素,加強病蟲害防控,促進受災作物恢復生長。若中下部莖稈成活好,可留10—15厘米的低樁、及時畝施用10公斤尿素蓄留再生稻,降低災害損失。對過強降雨導致短期淹澇的田塊,及時噴施防控病蟲害的藥劑以及生長調節劑,提高稻株抗病防病能力。五是搶收補種保豐收。水稻蠟熟后,要及時排干田水,以利于機收作業。加大機具和人力投入,組織農民及時搶收。對于絕收田塊,結合農時季節和地區特點,搞好生產資料調劑調運,及時指導農民搞好補種改種。 

      (三)防低溫冷害。一是加強監測預報。及時聯系氣象部門,及早會商預測初霜凍日期,明確防范的重點地區、重點時段。密切關注重大天氣變化,掌握氣溫變化、早霜和寒露風發生情況,提前發布預警信息。二是強化田管防低溫。低溫到來時,對未抽穗的水稻,夜灌深水(5—8厘米)、次日排出,提高田間溫度,確保安全生長。對已始穗的水稻,結合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加適量調節劑,促進提早抽穗。對抽穗揚花的水稻,灌深水保溫御寒;若白天氣溫高夜晚低,可日排夜灌干濕交替,提高土壤溫度。對灌漿的水稻,可噴施增溫劑,增強抗寒能力,減輕低溫危害。一旦發生霜凍,適時采取人工煙熏,提高局部環境溫度,減輕霜凍危害。三是因苗施肥防晚熟防早衰。對于東北前期低溫導致水稻生長量不夠、分蘗莖數不足的地塊,要根據水稻生育進程適當補施氮肥。對于后期葉色明顯褪淡顯黃的田塊,在倒2葉抽出、倒1葉露尖時合理施用穗粒肥,或葉面增施鉀肥,促進壯稈大穗。切忌盲目增施氮肥,防止貪青晚熟。四是適期收獲保歸倉。一般在齊穗后25天左右、全穗失去綠色、穎殼90%變黃時收獲,防止“割青”影響產量,確保顆粒歸倉。如果發生低溫冷害,可適當推遲收獲,延長后熟生長時間,確保水稻產量、減少機收損失。 

      (四)加強病蟲防控。一是加強監測早預防。高溫高濕條件易導致病蟲害加重發生,重點關注稻縱卷葉螟、稻飛虱、二化螟的重發態勢,稻瘟病、紋枯病、白葉枯等病蟲害的偏重流行,做好病蟲害監測預警預報。二是精準施策防病蟲。一季中稻重點防治稻飛虱、稻縱卷葉螟、稻瘟病、稻曲病和紋枯病,其中稻曲病第一次預防用藥要提前到破口前10—15天進行;晚稻重點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。結合一噴多促,將葉面肥、調節劑、抗逆劑、殺菌殺蟲劑混合配施,防治稻瘟病、穗腐病等。三是統防統治提效率。抓住無雨時段或降水間歇及時施藥,大力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,提高防治效果,減少農藥用量,有效減輕病蟲害損失,確保水稻穩產增產。

      (來源: 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